公基常识:自然灾害常识(海啸)



海啸是由海底地震、火山爆发、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,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~800千米,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;波长可达数百公里,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;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,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,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,可达数十米,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“水墙”,摧毁堤岸,淹没陆地,夺走生命财产,破坏力极大。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。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,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。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%。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%左右,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最多且受害最深的国家。
起因 | 海底地震、海底火山爆发、水下塌陷或滑坡 |
特点 | ①海啸冲击波波谷先到达海岸钱,海水可能突然增高几十米甚至几百米; ②冲击波进入大陆架,波高骤增,形成20〜30米的“水墙”,深海的海面平静; ③海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自然力。 |
避险 | 跑(向内陆、高地) 船(避免回港,开往开阔海面) |
上一篇:公基常识:自然灾害常识(赤潮)
下一篇:公基常识:自然灾害常识(地震)